朦胧派诗人北岛曾有一首一字诗:“网”。他绝料不到这个字在多年后会成为国人的经济图腾。
从建成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到拥有自己的CN顶级域名、教育网、商业网,到“中国概念股”登陆纳斯达克、百度再造Google搜索神话,再到阿里巴巴“芝麻开门”打开网商大道,中国互联网仅仅迈出二十步之遥,足迹却不平凡。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一个巨大产业,几乎完全由本土的民营企业领导,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领先的互联网国家。”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这样描述他眼中的中国互联网。
20年前,钱天白教授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20年后,收发电子邮件已是数以亿计中国网民的家常便饭,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让通信更为快捷、沟通更为便利、信息传播更为畅通。但网络的伟力却仍不只如此。它还前所未有地提供了一个没有边际的横向联系平台及一个没有中心的意见表达平台,且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推动中国向更开放、更自治社会转型的重要加速器。
回首中国互联网兴起20年,无论网上网下,变化都可谓“天翻地覆”。
蹒跚起步
中国的互联网不是“八台大轿”“抬”出来的,而是从羊肠小道艰难走出来的。
1987年9月14日21时07分,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一封内容为 “Across the GreatWall,we can reach every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电子邮件正发往德国。
这封电子邮件,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在网上整整走了5天,于9月20日才到达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当时,德国人拥有互联网才2年时间,整个欧洲拥有互联网也不过4年时间。
此前,中国刚刚建立第一台本地邮件服务器,这一通过拨号方式首次实现的与国际间的电子邮件传输,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从此诞生。
对于这一刻,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们还能清楚地记得每一个细节:“当时的速度非常慢,屏幕上的字是一个一个地跳出来的。”一年后,中国实现与北美及欧洲的电子邮件互通。在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ALEPH实验组的档案材料中,仍然保留着当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ALEPH之间的电子邮件记录,总的通讯时间是1821分钟,传输数据80567单元。“但那时只能收发邮件,不能提交作业。”有研究员回忆。
然而,科研人员想连入互联网的迫切心情早已满溢。对他们而言,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科研成果出来后即使马上邮寄预印件,也要等到半年以后才能在杂志上发表。而有了互联网之后,寄预印件这种方式在国外早就已经被弃用。
“再不开通Internet,落伍局面无疑是灾难性的。” 北京市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员告诉记者,“借助中美高能物理合作建立国际计算机联网专线是一个最好的契机。但在没有Internet的情况下,所有跨两地的高能物理国际合作都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于是,在日本神户举行的INET'92年会上,中国互联网的“幕后英雄”开始了就中国连入Internet的第一轮“游说”。几番周折后,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为首的代表们最终被告知,由于网上有很多美国的政府机构,中国接入Internet有“政治上的障碍”。
但中国迈向国际互联网的脚步并没有因为“某些国家的阻挠”而停止。
“当年为了给科学家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我们便想买一台大型计算机,把中科院、清华、北大和中关村地区的研究所组成一个局域网来共享这台计算机。在世界银行贷款的支持下,1993年3家局域网基本实现了互联。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想和国外共享一些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仍然需要把这根线连出去。”钱华林回忆。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一轮的“游说”又开始了。“当时美国仍不同意我们连入互联网,总是担心我们有什么军事目的或政治目的。好在很多国外的科学家都帮中国呼吁,不断给白宫写信。最让我感动的是美国某大学一位系主任,专程从家乡赶到旧金山,陪着我们去找一些资深互联网专家和管理方面的官员。”想起这一段经历,钱华林至今依然感慨不已。
1994年4月20日,注定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至此,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正式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
尽管只有64K的速度,和拨号上网相差无几,但拥有国际专线的事实仍让首次“触网”的人们欣喜异常:“国际专线是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洛杉矶,然后通过电缆连到斯坦福大学的SLAC计算中心。争取到这个专线太不容易了,足足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一个月后,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的根服务器也“搬”回了中国,结束了顶级域名服务器由国外代管的历史。对域名这一中国互联网最基础的设施而言,无疑也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而此前由于种种原因,自1990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教授钱天白在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申请CN域名以来,这一代表中国互联网身份标识的服务器一直放在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
几番周折,中国互联网终于蹒跚起步,尽管这样的技术在当时仍不是人人所能够享受的。
蓄势待发
四大Internet主干网的相继建成,开启了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
1995年1月,邮电部电信总局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的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美国的64K专线开通,并且通过电话网、DDN专线以及X.25网等方式开始向社会提供Internet接入服务。由此,互联网服务首次开始商业应用,民间的拨号BBS同时兴起。
当时在BBS上,要用“Modem+电话线”实现联网,快速收信,然后迅速挂掉,让别的网友拨进去,因为线路有限,而且很多用户得拨长途。那时,雷军在北京架了西点,求伯君在珠海架了西线,马化腾架了自己的Ponysoft……专业人员在网上交流着各种技术问题,而更多的人则渴望在网上沟通和展现自我,逐渐地,聊天室和个人主页也开始应运而生。
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开通,家庭用户只要有电脑、Modem、电话线,就可以上互联网“冲浪”。
这一年,尼葛洛庞帝先生的《数字化生存》中译本先于他本人在中国登陆。几乎一夜之间,这本书成为了中国人进入互联网的通行证。“互联网”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强的力度闯进了中国普通人的视野和生活,那些早就知道原子的年轻活跃的大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原子到比特”的演变过程。
这一年,刚刚“触网”的广州青年杨震霆通过视聆通聊天和BBS,结识了一帮朋友,这些人后来在IT业都成了风云人物,其中有创办中文热讯的姚鸿、欧胜,仙童数码的陈仲文,也有网易的丁磊、163.net的何国勇、李伟斌。这个网名为“CARBOY”的青年在聊天的时候还发现,自己辗转反侧取得的经验心得对于刚上网的用户或许会有用。于是,他开始不断地试,不断补充上网内容,一边自己学,一边做主页教别人,《完全上网手册》的撰写成为那个年代互联网发展的“划时代标志”。一时间,许多人通过它学会在网上寻找资源、聊天、制作个人主页,一些人还因此迷上了上网—尽管当时仍没有适当的上网条件。
几乎在同一时间,33岁女子张树新的出现,打破了互联网与普通百姓之间这道厚厚的藩篱。
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关村南大门零公里处竖起了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这一天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一个纪念日。在中关村,这位中国科技大学第一位女学生会主席扛起了北京瀛海威信息通讯公司的大旗。
“进入瀛海威时空,你可以阅读电子报纸,到网络咖啡屋同不见面的朋友交谈,到网络论坛中畅所欲言,还可以随时到国际网络上漫步……”张树新的“瀛海威时空”网络挂在中科院之下,是当时国内惟一立足大众信息服务、面向普通家庭开放的网络。
很快地,瀛海威获得了惊人的知名度。张树新在北京魏公村开办了中国首家民营科教馆,所有人都可以在这里免费使用瀛海威网络,免费学习网络知识。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仍然寥若晨星,仅有瑞德在线、东方网景等等若干家。
同样在这一年,从麻省理工学院归来一心想在中国创立公司的张朝阳正在焦急等待着千辛万苦融到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总共22万美元,尽管最终拿到的只有17万美元。在张朝阳的印象中,1996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花了两万元人民币“攒”了一台服务器,并把这台服务器放到了北京电信刚刚建成的主干网上—这是中国的第一台商业服务器托管,也是中国的第一个商业网站。那时,国人第一次听到“风险投资”这个词,“数字化英雄”和他的狂人恩师日后引起的神话效应,此时正蓄势待发。
而在遥远的巴黎,正在上大学的汪延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和无限思绪,经过再三思考给王志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作出了改写今后中国互联网进程的决定。一个星期后,汪延和他的新驿多媒体小组正式加盟王志东的四通利方公司,开始四通利方srsnet网站建设—这便是新浪网的前身。
1996年,随着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四大骨干网的建成,从官方到民间,互联网产业化的尝试空前活跃。虽然大多数中国人对互联网还闻所未闻,但开路先锋们却无比乐观,双颊潮红地憧憬着一个新世界的“迅速到来”。
风云争霸
1996年以后,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个空前活跃的时期。
1997年,大洋彼岸的美国《商业周刊》在一篇文章中将美国经济自1991年以来的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状态描述为一种“新经济”,因为这种情形违背了传统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菲利浦斯曲线”。“新经济”的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这个新词不久便传入国内,以中关村为基地轰炸大江南北,膨胀成一句似乎可以点石成金的魔咒。
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这家引入风险资金的公司把Internet这个概念进行了市场化宣传,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知道了这样一个公式:瀛海威=网络=Internet。
在广州,已经三次跳槽的丁磊在1997年的那个5月对自己的前途整整思考了5天,最后的决定是自立门户,干一番事业。当时,在广州电信局的服务器是丁磊花2万元自己动手装的一台奔腾PRO,硬盘18G。此后,在丁磊的主导下,网易先后推出了免费主页、免费域名、免费信箱、虚拟社区等服务,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让中国的互联网变得“容易”起来。
几乎在同一时间,马化腾开始折腾他的OICQ。而早在一年前,以色列人已经发明了即时通讯的鼻祖—ICQ,那时它只是一个主要搞网上寻呼的“小玩意”,马化腾和他的一帮兄弟从中却看到了它在中国落地的未来。谁也没想到的是,几年之后它会成为网民们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华人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网络。
而在几千里外的北京,四通利方650万美元的融资成功,为一年之后并购海外最大的华人网站华渊资讯网创造了条件,四通利方论坛也在不经意之间埋下了日后网络新闻的种子。
就在这一年,依靠逐渐发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搜狐、Chinabyte等ICP开始崛起。后者作为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公司,还获得了中国史上第一笔互联网广告收入—IBM为它的一款新品支付了3000美元的广告费。
1998年3月,信息产业部成立,8月,公安部正式成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中国的互联网有了领导。这一年的北京中关村变成了互联网公司广告牌的海洋,路牌、站台、公交、地铁、报纸,到处是互联网公司的广告。
一年后,被称为“中国Mr Internet”的青年马云离开外经贸部,回到家乡杭州,在家里举办了阿里巴巴的成立大会。如今,在光线昏暗的资料画面中,仍能看到18位创业成员或坐或站,围着慷慨激昂的首领马云。在这个起事会议上,众人在“不向亲戚朋友借钱”的前提下,筹了50万元本钱,由“巨人杀手”马云带领,开始了全球最大B2B网站的缔造。
这期间,在完成了互联网基础建设后,许多互联网公司也相继杀出海外,目标是复制美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模式,上纳斯达克圈钱。到现在,Chinaren、人人网、亿唐……这些当时的域名大多还在,只不过它们都不够幸运,最终没有能跑到纳斯达克。
1999年7月12日,中国互联网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这也是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股。就在同年年底,李嘉诚家族的Tom.com高调进入北京。历史进入新千年,中国的网络公司同时揭开了纳斯达克登陆大赛的序幕,新浪、网易、搜狐、亚信、UT斯达康、空中网、TOM、掌上灵通、百度、携程、亿龙、前程无忧、分众,等等……这些上市公司几乎包括了所有主流的互联网服务。
然而,物极必反。2000年11月底,纳斯达克跌破2600点大关,从9个月前5132点的历史高位上下跌近50%。大盘暴跌之下,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一路走低,中国互联网企业普遍受到沉重打击。网易和搜狐携手走进垃圾股行列,新浪市值缩水40%,股价一度逼近5美元的“生死线”。“网络泡沫”一词被顺势提了出来,大量中小网站没能挺过这一波巨大“泡沫”的袭击,或倒闭或裁员,纷纷成为“先驱”。
之后的一年,整个中国互联网陷入前所未有的寒冬。
而此间,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马云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位登上国际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封面的企业家,“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一个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福布斯》杂志这样描写他。
重整河山
经历了“网络泡沫”的爆裂,中国互联网开始进入理性耕作时代。
就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神话慢慢褪去之时,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完成了对“.com”经济的救赎。比如手机增值服务,比如网络游戏。
2002年,丁磊带领一班兄弟卧薪尝胆,终于推出了online《大话西游》,同时还引入了韩国全3D的Q版网络角色扮演游戏《精灵》。随后短信的出现,也成为赢利的重头,网易在三大门户网站中脱颖而出,股价一度冲到72美元。丁磊也从“郁闷小子”变为当年的“中国首富”。
同样迅速抬高身价的还有陈天桥,他所创办的盛大网络通过代理韩国ActozSOFT公司网络游戏《传奇》的运营权,成功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笔财富积累:从50万元换来了2400万元。
这一年堪称中国网络游戏的营收转折点,高达10亿元的现金收入,使业内业外人士为之一震。不论网易的《大话西游》,还是盛大的《传奇》、第九城市的《奇迹》,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网络游戏正在引领着中国网民们进入数字娱乐时代,给网游巨子们带来满意收成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观望者的视线。
在网易成为门户、上市、寻找赢利点的过程中,马化腾仍然一直在折腾他的QQ。2002年,腾讯QQ用户群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注册用户群,腾讯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服务网络。然而,在msn、UC、ICQ、Yahoo、Messenger等通信工具的分流下,马化腾也不得不涉足网游。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几年后,QQ游戏的每日最高在线和平均在线,均超过其他同类平台,成为休闲在线游戏的领跑者。
经历了寒潮的磨砺,网络的影响力更为与日俱增。
2003年3月20日,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广州被收容并遭殴打致死。事件被地方报纸媒体曝光后,各大网络媒体积极介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6月20日,国务院发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2004年,“什么是博客”成为各大搜索引擎最热门的搜索关键词之一。许多大型网站陆续开始借助博客等尝试所谓Web2.0的新应用,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博客也不再仅仅是草根一族圆“明星梦”的舞台,更是综合了个人网站、社区、网上刊物、微型门户、新闻网页等多种原有的网络表现方式,成为企业宣传和名人炒作的一种方式。而此后向文波在其博客中披露徐工机械收购事件更是凸显了博客这一小众传播的影响力。
这期间,中国移-动相继推出“全球通WAP(无线应用协议)”服务、“移动梦网计划”、 GPRS业务,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互联网产业链雏形凸显;“全国高校招生系统”第一次网络招生成功,招商银行率先在国内启动“一网通”服务,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等成为获得登载新闻许可的重点新闻网站—网络应用锋芒初露;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www.gov.com运行,“企业上网工程”、“家庭上网工程”启动—信息化进程风起云涌。
而作为中国互联网产业主体的企业,经过几年“混战”,也相继确立了自身的定位。搜狐试图通过结盟北京奥运取代新浪成为门户网站的NO.1,网易则转型为网游公司,内容服务渐弱化。而腾讯和百度这两个拥有最大网民资源的网站都在蓄集力量,酝酿着一场更为激烈的较量。
然而,网民对此却并不关心,只要有博客可以写,有QQ可以聊天,有百度可以搜索,有迅雷可以下载,有网游可以消遣,有暴风可以播放,有淘宝可以购物就成—因此,在满足用户收发邮件、通过搜索引擎获取信息、聊天等基本功能后,IT人士们开始琢磨网民的各种需求,互联网也从最初的千篇一律走向多元化。
阿里巴巴显然是这股多元化潮流中别具特色的“一枝”。如今,它的B2B模式甚至被认为是与Google的搜索模式、Yahoo的门户模式、eBay的C2C模式和Amazon的B2C模式为代表的全球四大互联网模式并肩的第五大模式,成为资本市场追逐的新热点。
2003年,阿里巴巴创办的第四个年头。虽然公司在上一年仅仅实现“盈利1块钱”的象征性市场目标,但行业的春天却悄然而来。突如其来的SARS,让众多企业认识到了网上电子商务的独立和便捷。此时,马云选择了主动出击—创办和eBay模式一致的淘宝网,借以进入C2C市场。最终,“三年免费”的承诺,令淘宝一举击败了来势汹汹的对手eBay。
2005年8月11日,7年的纠葛之后,雅虎中国与阿里巴巴终于握上了双手。阿里巴巴宣布全面收购雅虎中国的所有资产,这中间包括雅虎的门户、一搜、IM、mail,以及3721网络实名、一拍上的所有资产,这妆“联姻”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金额的并购案。
至此,致力于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宣告全面进军搜索领域,马云的电子商务产业帝国也开始浮出水面。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当天即以260亿美元的身价跃居中国第一互联网公司,创造了冻结资金第一、当天涨幅第一、香港最大的网络股等多项纪录。这一天,跟着公司打拼了七、八年的近1000名员工旋即成为拥有超过100万港元身家的富翁。
而此后,更有专家预言,在阿里巴巴上市“蝴蝶效应”的影响下,经历启蒙和起步阶段之后的中国互联网,正逐步地迈入大规模应用的发展阶段。
繁荣与未来
“未来,中国互联网会从跟踪者、学习者变成贡献者。”
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一个创业热潮的故事在互联网业界广为流传:从美国飞往中国的飞机上,总是满舱,头等舱都被风险投资家所霸占,他们随便到经济舱里一逛,就能发现几个归国创业者,风险投资者在飞机上便开始与创业者“亲密接触”,进一步的约会地点是太平洋西岸的中国,接头暗号是web3.0(第三代互联网)。
尽管对于什么是web3.0,不同的人仍然有着不同的理解。早在2002年,王志东就大胆断言:第三代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而在2007年阿里巴巴港市论剑、一举问鼎之后,下一个独领风骚,能够把中国互联网江湖搅得风生水起的又将是谁?
有专家认为,一个可能来自移动领域。“新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就是更加强调软件的力量、软件和互联网的结合,软件、互联网与具体运用的结合以及与用户的结合。”王志东认为。而田溯宁的亚信、王文京的用友、郭华强的信雅达是其成功的典型代表。
2006年12月26日,一场地震也让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前所未有地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当天20时26分和34分,中国南海海域发生7.2级、6.7级地震。受地震影响,台湾地区的海底通信光缆遭到严重破坏,自27日凌晨开始,包括Yahoo、MSN、MySpace、Amazon等在内的网站大都不能访问。此前,自1993年第一条国际海底光缆系统建成以来,中国已拥有亚欧海底光缆系统、亚太2号海底光缆系统、中美海底光缆系统、环球海底光缆系统、中日海底光缆系统等7个大型国际海底光缆系统。年底的这场地震,无疑成为了助推包括光缆在内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导火索。而此前的这个领域,同样不乏柳传志打造联想PC王国、吴鹰借助提供光纤交换设备、接入网等电信设备演绎UT斯达康传奇的事例。
另一个可能来自互联网的智能化。“人的智能在互联网中会逐渐得到体现,互联网自身的技术也会得到提升。计算机的算法会进步,硬件会不断更新。互联网的一个发展就是希望尽可能地便利用户,所有的人都能够使用,就像打电话那样简单。”有专家表示。
“中国互联网会从跟踪者、学习者变成贡献者。”中科院计算所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徐志伟研究员认为,中国互联网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对世界的贡献更大;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上新一代人的创造力,将使互联网变得更精彩;在技术上,中国也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包括网络通信技术、芯片技术、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等都会有很大突破。
“互联网会更加普及。”徐志伟说,互联网在今后20年将实现大部分人都使用电脑,届时,使用率就像手机一样,甚至普及率更高。
事实亦是如此。一个可供佐证的资料是,截止2007年6月30日,中国国内网站数量131万个,上网计算机数6710万,内地网民总人数已达1.62亿。
于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点:虽然在当前一个过渡阶段,互联网对个人的意义仍然取决于其生活方式,现在也仍能听到有人说“我很少使用互联网”或“我正放弃使用互联网”,但是未来呢?
未来也许可以套用数字朋克小说家威廉·吉布森的一句话:“未来其实已经在这儿—只不过它的分布还不那么均匀罢了。” -
名词解释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是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的缩写,指Internet接入服务,即通过电话线把计算机或其他终端设备连入Internet。
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是英文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的缩写,即向广大用户综合提供互联网信息业务和增值业务的电信运营商。
Web2.0—指以Flickr、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P2P(对等联网)—指直接将人们联系起来,人们通过互联网直接交互。P2P就是人可以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交换文件,而不用连接到服务器去浏览与下载。ICQ、MSN Messenger、QQ等都是最流行的P2P应用。
Blog(博客)—英文weblog的缩略词,网络日志,指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
RSS(聚合内容)—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 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
Wiki(维基)—一种超文本系统,它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参与创作的人被称为“维客”。
SNS(社会化网络软件)—采用P2P技术,构建的下一代基于个人的网络基础软件。它通过分布式软件编程,将现在分散在每个人的设备上的CPU、硬盘、带宽进行统筹安排,并赋予这些相对服务器来说渺小的设备更强大的能力。
TAG(标签)—指一篇网络日志、一个图片、一个音视频作品的关键词,通过它可以方便、灵活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分类管理。
DIG(掘客)—在一个掘客类网站上申请一个用户就可成为掘客,掘客类网站是一个文章投票评论站点,它结合了书签、博客、RSS 以及无等级的评论控制。它的独特在于没有职业网站编辑,编辑全部取决于用户。即用户认为文章不错,可以进行dig,当dig数达到一定程度,该文章就会出现在首页或者其他页面上。
BBS(电子布告栏系统)—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是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或提出看法。
C2C—电子商务专业术语,即Consumer -to-Consumer ,是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B2C—电子商务专业术语,即Business -to-Consumer,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B2B—电子商务专业术语,即Business -to-Business,是商家与商家之间的电子商务。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的英文简称,是一种新的分组数据承载业务。 |